您当前位置:一起来学习网教育中心高中学习高一学习高一语文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的价值及其有效利用 -- 正文

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的价值及其有效利用

[10-22 13:33:12]   来源:http://www.170xuexi.com  高一语文   阅读:9312

概要:件也要借书读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因此,完成课标制定的“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的目标要求,实在是任重而道远。但即使是筚路蓝缕,困难重重,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重视。苏教版教材编者考虑到教师教学和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编写了一套高中语文读本。读本能配合教师必修课的教学,也能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接触到更多名家的作品,上述的试题答案就能从高中语文必修二读本选入的小说《药》中得到解决。而问题就在学生们手头都有这样的读本,为什么很多人不能答对呢?可见读本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从教学实际状况来看,语文读本的使用处于尴尬境地:要么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学生无暇顾及;要么因没有引起师生足够的重视而被束之高阁;要么因教材没有具体要求,致使广大教师对如何使用认识不清、指导乏力。于是,把读本就当成了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读本的使用率也就大打折扣,这便造成了语文文本阅读资源的严重浪费。那么,究竟该如何使用好读本资源呢?笔者现以必修二读本为例,不嫌揣陋,把个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介绍如下,以期方家指教。一、引进

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的价值及其有效利用,http://www.170xuexi.com

  2011年的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整体偏难,学生成绩不理想。尤其是一些典型的疑难试题,譬如“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第四题,题目要求写出鲁迅小说中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辛亥革命志士形象姓名、出自作品名以及一段按语。因按语接触少,很多考生不理解,即使知道“按语”,若不熟悉鲁迅的作品,估计也写不出恰当的按语。学生搜肠刮肚,回忆教材中学过的鲁迅文章,也是屈指可数,思考一下便意识到教材中没有符合题意的文章。因为其答案在课外,一些课余阅读过鲁迅的其他作品的学生答题会毫不犹豫,而少读、不读的同学就会愁眉苦脸。可见大量的课外阅读有多么重要!

  大量的课外阅读需要学生个人有较多的藏书,并能合理安排分配阅读时间。对于不少学生而言,由于缺乏相应的阅读条件以及学习效率不高,造成要么缺书可读,要么众多的课外阅读书籍成为摆设的局面,有阅读兴趣即使没条件也要借书读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因此,完成课标制定的“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的目标要求,实在是任重而道远。但即使是筚路蓝缕,困难重重,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重视。苏教版教材编者考虑到教师教学和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编写了一套高中语文读本。读本能配合教师必修课的教学,也能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接触到更多名家的作品,上述的试题答案就能从高中语文必修二读本选入的小说《药》中得到解决。

  而问题就在学生们手头都有这样的读本,为什么很多人不能答对呢?可见读本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从教学实际状况来看,语文读本的使用处于尴尬境地:要么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学生无暇顾及;要么因没有引起师生足够的重视而被束之高阁;要么因教材没有具体要求,致使广大教师对如何使用认识不清、指导乏力。于是,把读本就当成了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读本的使用率也就大打折扣,这便造成了语文文本阅读资源的严重浪费。那么,究竟该如何使用好读本资源呢?笔者现以必修二读本为例,不嫌揣陋,把个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介绍如下,以期方家指教。

  一、引进课堂,诵读赏析

  读本中的有些作品“力求文质兼美,既重经典性,又具时代性”,笔者在教学时注意把这样的作品引进课堂,使之成为必修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既适时引入了《田单列传》、《淝水之战》、《过秦论》、《六国论》(苏辙)等古代传统经典,又引入了《清塘荷韵》、《雅舍》、《药》、《荷花淀》、《送一轮明月》等现代经典散文、小说。古代经典诗文的默读、诵读能给学生以心灵滋养,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现代经典作品的赏析能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树立苦难悲悯的情怀,感悟人生的真谛。经典作品往往是资源丰富的文化宝藏,通过课堂上的适当引入和学习,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虽然还比较肤浅,但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合理的阅读指导,相信能够引导学生课外独立阅读思考,开掘发现出更多的资源和价值。由此,文本的知识积累将由少到多,阅读能力也会逐步增强。

  二、补充教材,总体把握

  有些入选课本的文章篇幅很长,必修教材没有全文收录,只能节选那些含义隽永的精彩部分,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窥一斑而不见全豹”,无疑是不小的缺憾。而读本恰恰就弥补了缺憾,例如,必修二专题一“珍爱生命”选入了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但只是前两部分,而在配套读本中,就补充了《我与地坛》的后五部分,教师在教授完教材文本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读本的后五部分,这样便能让学生对作品形成一个总体印象,全面认识作者在地坛的见闻和感想,更好地理解作者对人生、命运及生命价值的反思和追问。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必修二教材选入了其中第三、四、五、六章,主体内容介绍了当地民间风俗和女主人公翠翠与傩送的相识,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拉开序幕。学生学完意犹未尽,笔者提醒学生课外阅读必修二读本中《边城》第十二章至十五章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对小说中人物的矛盾心理和情节的曲折有具体的感知和总体的把握。

  三、迁移阅读,延伸比较

  编者在读本“致同学”中指出:“本套读本共五册,每册分为若干个专题,它们既相对独立,自成格局,又与必修课教科书参照呼应,它们或是补充拓展,或是深化阐释。”对于这样的读本价值说明,师生都应高度重视。因此,教师可在专题文本的教学完成后及时引介读本的内容,使读本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通常做法是“课内学一篇,课外带几篇”,以学一篇带动阅读不同作家相似主题的作品,以学一题材带动学生阅读同一题材的其他作品。这样可以从主题到题材,对专题文本作多方面的延伸并以一当十、举三反一,让学生快乐徜徉于文学园地。

  例如,学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后,笔者及时引入了读本中“心灵的远游”中的《清塘荷韵》、《雅舍》及《我的空中楼阁》三篇文章,指导学生注意从文章立意、谋篇布局以及遣词造句的角度与课文进行分析比较,从而使学生加深印象,同时使阅读技巧得到训练。就教材与读本的比较阅读,还可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人物塑造、景物描写、情节设置等角度思考比较,归纳出异同,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了必修二教材苏洵的《六国论》后,笔者指导学生阅读必修二读本上的《六国论》(苏辙)、《六国论》(苏轼)以及贾谊《过秦论》三篇文章,让他们分析比较这一组文章写作背景的异同,各自观点的异同,论证方法的异同,文章思路、语言特点的异同,文章风格的差异。在阅读比较中,让学生既学会聚焦求同,又学会发散求异;既加深思维的深度,又拓展思维的广度。这样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就得以锤炼、加强。

  四、阅读评点,体验感悟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文本阅读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评点法就是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据,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的阅读方法。评点是学生用来记录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的过程,评点法讲究的是过程体验、对话交流。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文本对话,侧重理解;二是与作者对话,侧重体验。评点文本可以从理解关键语句、理清写作思路、归纳文章主旨、分析写作手法等角度着手,与文本、作者进行多重对话。

[1] [2]  下一页


标签:高一语文高一语文学习方法介绍,高一学习计划高中学习 - 高一学习 - 高一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