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一起来学习网教育中心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2017届高三历史戊戌变法第一轮复习 -- 正文

2017届高三历史戊戌变法第一轮复习

[05-20 23:56:09]   来源:http://www.170xuexi.com  高三历史教案   阅读:90

概要: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1)民族工业(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初步发展(原因)①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 帝国主义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提供客观条件③ 中国人民发起收回利权运动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和发展 (1)早期维新思想①代表:王韬、郑观应(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②主张:(经)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政)建立君主立宪制;(文)兴办学校③认识:没有形成系统理论,没有付诸实践。(2)强学会与《时务报》宣传维新,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3)在维新宣传中,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侧重(异同)① 同: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② 异:1)梁启超 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变科举 2)谭嗣同 以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宗法等级制、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3)严 复 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变法才能救亡(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 系统介绍西方近代文化的第一人4、公车上书:揭开序幕——使其由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5、宣传维

2017届高三历史戊戌变法第一轮复习,http://www.170xuexi.com
文章来
源 w

高三年《岳麓版•历史选修I》•第6课   戊戌变法•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第6课   戊戌变法
A、课标、教学目标、考纲
(一)课标要求:
1、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3、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二)高考考纲:【▽二(一)6】 戊戌变法(福建高考《考试说明》)
——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特点和内容、失败(全国《考纲》)
B、教学要点:
一、历史背景(目的:救亡图存):
1、政治: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民族危机严重,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①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③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 1897年德国强占胶洲湾,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经济、阶级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1)民族工业(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初步发展(原因)
①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 帝国主义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提供客观条件
③ 中国人民发起收回利权运动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和发展
(1)早期维新思想
①代表:王韬、郑观应(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
②主张:(经)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政)建立君主立宪制;(文)兴办学校
③认识:没有形成系统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2)强学会与《时务报》宣传维新,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3)在维新宣传中,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侧重(异同)
① 同: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② 异:
1)梁启超  宣传民权思想;
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变科举 
2)谭嗣同 以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宗法等级制、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
3)严  复 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变法才能救亡(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 系统介绍西方近代文化的第一人
4、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使其由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5、宣传维新:强学会与《时务报》(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二、变法过程 
1、引发事件:1897年德强占胶州湾
2、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初)
3、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4、失败标志: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1898年9月21日) 
三、变法内容、措施
类别 颁布的新法 改革的旧制
1、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⑴ 改革律例; ⑶裁撤冗员
⑵ 澄清吏治
2、经济 1.中央设立矿物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2.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3.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策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3、文化 1.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京师大学堂
2.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
3.准许创立报馆、学会
4.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4、军事 1.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2.添置兵枪,扩建海军 裁汰旧军
四、影响、评价:
(一)历史意义、进步性:
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
——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最大的功绩在于促进思想启蒙
4.运动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二)局限性、败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者本身的局限
——教训:运动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1、根本原因:
① 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软弱性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
② 旧势力的力量强大:悬殊的力量对比
2、具体: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
(1)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
(2)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群众,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3)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忽视了宣传和发动下层民众。
(三)特点:
1、把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结合在一起。
2、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五、比较:与明治维新的异同•成败原因分析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在面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日本不仅引进西方技术,更引进西方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中国仅仅是引进技术。中国尽管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在一定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从根本来讲,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上层建筑是要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此,中国的戊戌变法最终会失败。而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它从根本上改造了日本社会。这最终导致两国大相径庭的结果。
1、社会背景不同:
① 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的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② 中国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危机严重中外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
2、时代背景 
① 国内:   
1)明治维新: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
2)戊戌变法: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守旧势力很强大
② 国际 :
1)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2)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 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1] [2]  下一页


标签: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