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一起来学习网教育中心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发展线索 -- 正文

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发展线索

[04-28 00:44:10]   来源:http://www.170xuexi.com  高三历史教案   阅读:90

概要:0丁康熙二十五年(1686)88丁22丁24丁康熙三十年(1691)58丁10丁14丁A.三藩之乱 B.准噶尔叛乱C.郑氏割据 D.大兴文字狱08.(20xx全国一卷文综37,32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会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材料二 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乃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 ——《金史·世宗纪》材料三 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

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发展线索,http://www.170xuexi.com
05.(20xx年北京文综14)为解决与匈奴之间的长期冲突,两汉时期中央政府作出了多种努力,其中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是   A.张骞“凿空”    B.卫青远征    C.昭君出塞        D.甘英出使 06.(20xx年全国Ⅱ卷文综14)图3所示战役是   A.明朝与瓦刺之战                                                                       B.明朝与后金之战 C.清军反击噶尔丹之战                                                D.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战 07.(20xx年上海历史12)以下为康熙时期地方增丁统计表,其中1676年福建莆田未做统计的原因可能是  

年代

福建莆田

直隶宝坻

湖北川汗

康熙十五年(1676)

192丁

0丁

康熙二十五年(1686)

88丁

22丁

24丁

康熙三十年(1691)

58丁

10丁

14丁 A.三藩之乱                            B.准噶尔叛乱 C.郑氏割据                            D.大兴文字狱 08.(20xx全国一卷文综37,32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会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材料二  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乃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       ——《金史·世宗纪》 材料三  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9分)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9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10分) (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4分) 09.(20xx海南历史33)探索历史的奥秘(8分) 材料一  自周衰,戎狄错居泾渭之北。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  1934年,中瑞西北考察团在罗布淖尔孔雀河下游发掘小河五号墓地(距今近四千年前),采集到近500粒白色小珠,后经科学家检测,小珠所用的材料是海菊贝壳,这种海菊贝只见于我国东南部沿海海域。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商王武丁之妻)墓中,出土玉器共756件。经过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大部分属于青玉,白玉较少,青白玉、黄玉、墨玉更少。这几种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                                    ——摘编自苗普生等主编《新疆史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张骞始开西域只之迹”的观点。(5分) (2)材料一为古籍文献资料,材料二出自考古材料。如何认识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之间的关系?(3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C  这个铜质官印是中央政府管辖权力的象征。 02.A  识记渤海郡王。 03.B  识记元朝管理西藏的中央机构。 04.D  “改土归流”开始于明朝。 05.A  从时间与该历史事件的意义判断。 06.C  从行军路线及地名“乌兰布通”判断。 07.A  从时间及地域进行思考。 08. (1)(归纳整体趋势,思考融合方式和统一措施)从分散走向整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战争,促成(长江、黄河流域)各民族逐渐融合;秦汉长期的政治统一及其实行的统一措施促成了文化的一致性。 (2)(从文化、物种、性格等方面思考)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风俗习尚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的动植物、食物的传入,提高了内地的生产生活水平;少数民族内迁与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活泼的多民族色彩。 (3)(从生产力、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思考)契丹族和女真族社会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政治中心南移,采用中原王朝政治制度;采用中原的生产方式;接受汉族的文化习俗。 (4)(传统与创新、保持与吸收的关系)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继续发展仍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或中华文明要发展应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 09. (1)根据材料一,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直接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始于张骞;材料二表明西域地区与祖国内地某种形式的经济文化联系在张骞之前就已存在。(5分) (2)考古资料可以印证、丰富、改变人们从古籍文献中已获得的认识。(3分) 五.新题预测 01.西汉政府在今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 A.张骞通西域后西域与中原的联系日益密切    B.班超出使西域 C.汉朝联系西域各族夹击匈奴                D.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分 02.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我国多民族政权并立。其中宋、辽、西夏并立的因素不包括    D A.辽、西夏通过学习唐宋政治、经济制度促进了自身发展,增强了国力 B.辽、西夏乘中原内乱之机扩大了地盘,发展成为疆域较大、人口较多的国家 C.北宋政府推行妥协退让政策   D.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始终尖锐对立,矛盾无法缓和 03.下图所示的历史时期,中国既有内忧,又有外患。相关解决不符合史实的是  A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标签: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